一旦德國的需求減弱,而中美兩國的市場又未真正地啟動,屆時中國龐大的光伏制造企業將可能遭遇麻煩。
在歷經了2008年的行業衰退之后,沒人能想象到太陽能電池需求能在今年如此炙手可熱。但是,未來市場到底是繼續強勢增長,還是黯然下滑,還沒有一個最終的定論。
假設歐洲光伏補貼節節敗退,而中國和美國市場又無法彌補這些空缺,可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,太陽能產業都會處于低速徘徊的階段。
德國市場前景堪憂
沒人質疑過德國市場極大的吸引力,但有悲觀者認為其前景并不太妙。
事實上,2009年年末,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能源發言人就對2010年的太陽能市場作出了規劃:德國要在當年大幅削減太陽能補貼。德國政府確實在今年分別對地面、農場以及工業用太陽能的補貼,大刀闊斧地做了20%~23%的削減。更加令人擔憂的是,德國還可能在明年繼續削減該類補貼,下滑程度可能達到13%。
除此以外,德國電網的負荷將會因為太陽能的到來而承受巨大的挑戰。
今年全球太陽能的總體安裝量大約是15G瓦,德國占近一半的比例。相比去年,德國的安裝量翻了一倍。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,那么到了2013年時,德國的新安裝量將可能達到30G瓦之多,電網的穩定和安全性都將備受考驗。
目前,太陽能的儲能技術也還不是很到位。這樣一來,即便某個家庭的屋頂已裝了太陽能電池,白天發電量極為充足,但并不能在晚間享用,因此其所收集的太陽能電量需要全部接到德國的主干電網之上才行。另外,到了晚上,家庭還是要通過普通電網供電才能開燈、用水、看電視。
若一個家庭既有太陽能,又裝了普通電網,那么當其太陽能發電比例過高的時候,瞬時電量的流過,將可能出現電量過大或者過小的問題,家里的電冰箱、空調等產品會突然遭遇停電的尷尬。
在德國需求可能衰退的狀況下,意大利、法國、西班牙等地或許也還有一定的光伏需求,但也不能抱太大希望。
2009年,西班牙、意大利、希臘等安裝量分別是500兆瓦、451兆瓦和145兆瓦。今年希臘發生了債務危機,而西班牙等其他歐洲國家也將會受到德國補貼削減的影響,而調低其補貼份額。
總之,德國的市場容量有限,光伏產業不可能無限制地發展下去。一旦德國的需求減弱,而美國和中國的市場又沒有真正地啟動,屆時,中國龐大的光伏制造企業將可能遇到大麻煩。
中國市場未啟動
想要啟動中國的太陽能市場恐怕也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事情。不管是尚德控股、CSI阿特斯,還是江蘇林洋、晶澳等太陽能廠商,都深知中國市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市場。但人們也一致認為,國內現在對太陽能的鼓勵政策還遠遠不及風電、核電。風電每年50%以上的市場規模擴張,是基于國內風電場的快速開發,但是國內太陽能電池銷量的倍增,則主要依賴于歐洲地區的需求。
在中國,盡管政府已推出了預計補貼總額在100億元左右的“金太陽工程”、“太陽能屋頂計劃”等政策,但這些項目還只局限于示范工程。由于項目較少,還可能促使各投資方不顧成本的折價競標,從而帶來兩方面的不利:一是使政府誤以為中國不需要進行補貼,光伏產業就可以瞬時啟動,未來想期待更多的財政支持將會舉步維艱;其次,一些項目或為尋求成本節約而偷工減料,這反而會讓政府在今后發放項目上更加慎重。
令人憂心的還有,中國企業在盲目追求產業規模的擴大,而忽視了技術的進步。比如說,同類型的電池組件,由于在華成本較低,美歐等當地廠商將會在各自地盤聯手,通過反傾銷、反補貼以及其他方式來打擊中國產品的出口。
而中國假設沒有成本適中,且技術領先的高端電池,未來美歐等當地生產商也會選擇將其生產線全部搬遷到中國,屆時中國企業的優勢也將蕩然無存。
而且,中國的光伏設備生產也極為落后。江西賽維LDK公司的一位技術專家劉先生就告訴本報,薄膜電池領域中,一種沉積在玻璃板上形成硅基半導體層的透明導電氧化物、專用微晶反應室也都是從國外進口。
所以,未來光伏行業市場還存在多個不確定性:既不能太寄望于各地市場的成熟,同時也不應該將目光完全放在擴容產量上。企業還是需要研發高質量、高轉換效率及成本較低的電池技術。企業只有掌握了更好的技術,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時,才不至于在競爭的“紅海”中被淹沒。